近日,走进东安县花桥镇陈樟村陈樟牧业养殖基地,现代标准化钢结构牛舍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驾驶专用车给牛投喂饲草,一头头西门塔尔牛在宽敞干净的牛棚里悠闲地嚼食草料。
“自己富不算富,通过辐射带动,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养牛产业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才算真正富起来。”陈樟牧业负责人陈守琼说。
目前,陈樟村标准化养殖场存栏肉牛达400余头,年销售额达200万元,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多万元。
今年35岁的陈守琼是花桥镇陈樟村的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早年一直在外经商,2021年,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他毅然回村,带领周边20多户村民一起科学养殖,成为乡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陈守琼只是东安县344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安深化实施“领头雁”工程,把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村级骨干队伍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上做文章,着力打造了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支书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障。
乡村振兴,人才为本。东安深入推进“三支队伍”建设,聚焦村级后备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注重“就地取才”与“开门揽才”相结合,通过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招聘大学生村级后备干部等方式,积极鼓励引导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乡土能人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县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710人,年龄35岁及以下占比9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5%。
走进井头圩镇古楼兰家村,一条宽阔、平坦的沥青路穿村而过,漫山遍野都是沉甸甸的脐橙挂满枝头。该村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该村党总支书记唐兰春带领村“两委”班子狠抓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
2021年,古楼兰家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充分利用资源,整合资金,汇聚发展要素,激活发展动能。创建万亩产业园,引进培育3000亩新科苗木基地、500亩蜜香脐橙基地、1000亩黄金贡柚种植基地和小海塘水面光伏发电项目,通过管理服务和产业项目分红等方式持续增收。2023年,该村荣获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
“种了20多年地,有经验但思路打不开。现在写材料、做规划都很顺手。”白牙市镇桐子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生如今每年都参加县委组织部组织的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积累下厚厚一摞学习笔记,“一次次培训,让村干部不再只会种地了,现在也懂理论、能管理、会经营了。”
东安依托农村党员进党校和“乡村学堂”等本土教育资源,实施“头雁”队伍精英化培训,每年组织3000余名党员进乡镇党校集中轮训。采取“师徒结对”方式,全县选聘260名政治坚定、善抓党建、能力过硬的优秀乡村干部作为导师,帮带新任村书记和大学生村干部,帮助提升业务素质和致富带动能力。选派49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浙江大学开展体悟实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助力推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紧随的“雁阵效应”。
该县还从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和返乡创业人员中选任村党支部书记30人,因地制宜确定村级发展规划和致富产业,打造一批旅游休闲专业村、特色种养专业村、村企共建发展专业村。
通过引导联合抱团、利益联结等措施,结成更多“乡村发展共同体”,推动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全县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32个,310个村(社区)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2700余万元。
壮大柑橘产业 助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