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立足“三聚焦三深化三助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4-12-27 17:20

2021年12月,慈利县与清华大学签订校地共建工作站协议,于2023年8月落地建成湖南省内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工作站建筑面积共计1000余平方米,投资600余万元,坐落于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渔浦村。截至目前,工作站荣获湖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集体”和张家界市“五四奖章集体”等称号,地方站长被评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优秀站长”,2024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张家界(慈利)站被评为优秀站点。

聚焦党建赋能,深化人才培育、校地联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高效运行。一是打造运营管理“智囊团”。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校方“三约三会三站长”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地方站长下的组织架构,吸纳县经投集团公司融入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明确在站点工作委员会和县乡村振兴工作站领导小组的共同指导下,由地方站长统筹日常运营,负责接待地方组织,对接地方站活动的产业运营等;张家界渔浦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县经投集团公司与渔浦村共同成立)具体负责慈利站实体站的成果转化、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二是凝聚县域人才“智汇群”。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多元人才的独特优势,汇聚县青创会、县农学博士服务团、选调生队伍、引进人才队伍、县知名高校校友会中的党员骨干力量,通过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带来创新活力与创业经验,提供专业农业技术指导,助力政策落地与资源整合,注入新鲜理念与前沿知识,搭建广阔交流平台。以丰富的智慧资源为乡村振兴工作站出谋划策,在党建的凝聚力下实现可持续的人才接力与智慧传承。三是建立供需对接“智慧库”。年初由地方与校方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和组织建设五大方面,根据各自需求和资源建立供需清单,慈利站年内重点工作结合供需清单进行铺排推进,明晰实践人才需求,达到互惠互进的目的。通过这一创新模式,能够精准对接清华大学的优质资源,解决实际发展难题,开辟出一条校地合作共赢的崭新路径。

聚焦党建领航,深化品牌培育、实践创新,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多维度组织社会实践。根据县委统一部署,每年寒暑期团慈利县委积极行动,以深化党建引领为导向统筹实际需要诚挚发出实践召集令,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通过招募筛选、定向选派20余名高校联盟学子共赴慈利站,开展为期15天左右的集中实践。近年来共20所高校、165名大学生来到慈利,他们与基层干部并肩同行,与创业者促膝长谈,思维碰撞间火花四溅,开展的“清慈对话”乡村振兴论坛、“智慧潇湘、鸿雁之约”聚才交流、研学产业发展座谈,既让高校智库中的专业知识落地山间田野,也推动了广大青年在火热实践中建功立业。二是全方位丰富实践载体。青春之光,璀璨耀目,遍洒大地。以慈利站为平台,在共青团的有力团结带领、精心组织发动下,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支实践支队以及超过200名返家乡大学生们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革命山区大胆创新,展现多彩未来。其间,“澳清赴乡”夏令营如灵动音符,奏响青春旋律;乡村建设实践营夯筑基石,稳固发展根基;“乡创 +”人才培养计划第六期创业营宛若智慧引擎,驱动创新浪潮,皆在慈利站活力绽放。他们在乡村围绕美丽庭院建设进行设计创作,在景区围绕绿色环保发展精心谋划布局,在学校围绕青少年健康成长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在企业围绕产业产品升级展开头脑风暴。一个平台,多元载体,让青春绽放出无限惊喜,截至目前,参与过3次以上社会实践被评为荣誉村民的成员共11人。三是深层次培育发展成果。围绕县委中心大局工作,创新推行“地方提问、团委统筹、青年作答”的方式,从县域产业品牌标识LOGO到“板板龙灯”产品周边;从农产品特色包装到“稻谷姐”走进人民大会堂;从渔浦书院的闲置空间活化到溪口古镇老街的提质升级;从乡村基层治理到“智慧慈利”数字调研,青年大学生们用“金点子”加持地方“土特产”,既保留了“土”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样式,青年大学生实践技能如宝剑磨砺,日益精湛,更为县域品牌与地方产业注入澎湃新动能,

聚焦党建聚力,深化研教培育、智力引领,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新高地。一是点亮思想,启迪乡村思维曙光。深化“党建+”作用,在青年创新创业的澎湃浪潮中,“乡村振兴云讲堂”璀璨启幕,高校“智库”机制应运而生,二者协同发力,为基层产业发展筑牢根基。2023年4月22日,清华大学首次采用“清华+工作站”双会场的模式举办第二十期乡村振兴云讲堂,在慈利设立分会场,以“乡村的内生动力”为主题,通过视频连线、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授课,将知识的光辉播撒至广袤乡村。工作站联合县众创空间推进清华大学“乡创+”项目,吸引高校学子针对慈利特色产业、非遗文化开展实地调研、产品设计、方案规划,凝聚高校智慧、推动乡村产业发展。2024年10月在慈利站开展清华大学“乡创+”三创人才培养计划第六期创业营,为乡村创业的明日之星们搭建起成长的摇篮。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度小满在慈利站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扶持乡村创业、培养乡村创业人才等方面积极交流,共绘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二是扶青绽光,润心引航护苗成梁。联合高校公益普法团队架通“护苗”桥梁,搭建“扶青”舞台,为服务基层青少年拓展路径。对接清华大学法学院公益普法宣讲团、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在慈利县乡镇中学开展20场线上普法宣讲课,在法韵传扬间,深切传递党对青少年的殷重期许与谆谆训诲,力促青少年身心茁壮,于法之暖阳下蓬勃生长。联合实践支队开展为期2天的“五育并举”研学夏(冬)令营5期,召开“向阳而生追光而行”宣讲会10场,深度激发慈利青年学子的求知热情,为教育之蓬勃发展、乡村之全面振兴注入灵动鲜活的生机活力。三是相融共生,擘绘基层治理蓝图。矢志不渝探寻基层协商共治、村民和谐共生的康庄大道。聚焦关心留守“老小”,每年定期举办“饺香四溢辞旧岁村民共生暖小年”的乡村欢庆活动,组织老人、在家青年、在队大学生互动交融、共话桑麻;联合省内高校寒暑假开展支教下乡活动,进一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难”的问题,丰富其假期生活,拓宽其知识视野。充分发挥工作站对青年群体的集聚作用和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把群众参与、聚智共建作为每期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征询村民意见、支队成员设计、村民及学生共同参与,七巧彩亭、美丽庭院、民族团结主题壁画、冰雪壁画、乡村微景观、公共座椅等一系列匠心独运的成果如繁星般璀璨呈现,熠熠生辉于慈利乡村大地之上。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