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三个矩阵”构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新格局

文章来源: 红星云  时间: 2024-12-26 18:02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南县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服务聚才引才作用,积极引导各方面人才服务“三农”,通过建强头雁矩阵、拓展服务矩阵、延伸发展矩阵,构建起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的新格局。

党建引领 建强头雁矩阵

群雁高飞头雁领,近年来,南县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夯实基层头雁人才队伍,建强支撑乡村振兴的头雁矩阵。

选好治理头雁。着力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出台《南县村(社区)干部结构优化调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以来优化调整村(社区)干部167名,平均年龄较换届时下降3.7岁。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培养,全县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15人。推行“一网三圈四协同”工作法,全县7358名片组邻“三长”联系服务群众近10万余户,解决矛盾纠纷、急难愁盼、安全隐患等问题近3万个。

培优主体头雁。以“市场强身”引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近年来,南县新增农民合作社222家,总量达到1002家;新增家庭农场164家,总量达到874家。积极推荐5个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为2024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育项目实施主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坚力量。

培育致富头雁。推出南洲半月谈、高质量发展局长谈等培训平台,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分产业发展型、乡村建设型和乡村治理型三类开展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近两年培育72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7名乡村工匠获省、市级认证,引领带动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文化发展。

南洲半月谈现场

科技下沉 拓展服务矩阵

科技人才一头连着“高精尖”,一头连着田间地头。近年来,南县坚持科技驱动,注重以科技人才为链接,不断拓宽乡村振兴思路。

用好科技特派队伍。91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乡村振兴进村入企、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现场接受咨询5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多册。去年以来,共组织召开农民技术培训会20余场,开展稻虾种养技术指导100余次,培训农业经营主体8000余人次。目前,成功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项目1个、市级星创天地1家、市级科普基地1家。

搭建专家服务平台。回引乡友442人,打造村企校共建基地15个,从县外经济发达地区柔性引进院士教授11人,与省农科院、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三一汽车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紧密合作,建成3家省级专家工作站、5家市级专家工作站。

培训技术骨干专家。依托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以“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训模式,近年来,共选送9批63名农业技术骨干参加提升培训工程,培养基层农技特岗生39人,组织近35名基层人员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经理人等培训,做到因才适用、人尽其才。

省农科院科研人员查看第二代“太空种子”产生的变异植株。

产才融合 延伸发展矩阵

以人才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县着力构建“以产业引培人才,以人才推进产业”的良性循环,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加大产才融合力度。以稻虾产业全链条、嵌入式发展为主线推动产业人才振兴,截至目前,全县稻虾种养户2万余户,从业人员达13.5万人。通过“产业+项目+人才”对接服务,培育出克明米业、顺祥食品、金之香米业、助农米业等稻虾加工企业近30家,落实优质稻订单23万余亩,带动村级集体增收400多万元。南县稻虾米育种材料随神舟十六号飞船完成太空育种之旅。

深化产才融合维度。南县东胜村依托本村乡友创办的湖南助农米业有限公司,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集中连片流转村民土地1500亩,投入280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家田间管理智能化、溯源体系终端化、产学研加一体化、线上线下无缝化、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共吸纳120余名周边农户就业,累计增加劳务收入380余万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高档优质稻20000余亩。

拓宽产才融合广度。创新开展“党建引领、村播赋能”行动,举办南县“乡村主播”人才培训班,由村党组织书记、青年党员、片组邻“三长”、村级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驻村干部和乡村生活记录者组成的56名“乡村主播”代表参加培训,通过培育一批村播人才队伍、宣传一批惠民政策、推介一批乡村振兴成果、建设一批村播实践基地的方式,推动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南县“乡村主播”人才培训班现场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