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章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聚焦人才“引育留用”,纵深推进“兴宜聚才”计划,持续优化“让金子发光”的人才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用心用力引才
筑高人才“蓄水池”
制定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目录,通过精准“招、争、引”,成功引进一大批急需紧缺优秀人才。
主动出去“招”。围绕化工技术、光电工程、金融财务等专业领域,开展“进高校揽英才”“名校优生”“企业高校行”等引才活动,成功引进事业单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5人。2024年,公开招聘教师、专业人才101人,园区企业签订就业意向1984人,为全县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积极向上“争”。加强与国省市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三区”科技人才、省市科技特派员来宜章对口帮扶,2024年引进省“三区”科技人才15名、省派科技特派员6名、市派科技特派员5名,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116名。宜章连续4届获评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
乡情感召“引”。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以“乡音、乡味、乡情、乡愁”为纽带,全方位宣传推介家乡之变、故乡之美,激发在外优秀人才的思乡之情、返乡之心。聘请宜章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为顾问,对接指导脐橙产业发展,宜章获评中国脐橙之乡、全国脐橙生产标准化示范县。近年已实现人才回流80余人。
倾心倾力育才
建强人才“磁力场”
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政治建设为引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激发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
突出思想淬炼。依托县内丰富红色资源,打造邓中夏故居、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等10个党性教育基地,组织近3年引进人才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坚定理想信念,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
突出政治历练。注重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约束党政人才,开展强化干部作风“利剑行动”,重点对落实“137”工作要求、工作纪律、优化服务质量、依法依规办事和廉洁自律等5个方面进行监督,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突出专业训练。围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两大主题,创新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试点,举办培训班148期,培训县乡村党员干部7990人次。充分发挥县职校作用,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每年培育产业急需高技能人才1000余人。2024年,全县培育各类技能人才2680人。
尽心尽力留才
织密人才“服务网”
既用真金白银留住人才,又用真情实意爱护人才,做优做细人才服务保障,让人才留人又留心。
政治上关注。积极鼓励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发展12名高层次人才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打破行政事业、编制内外的人才流动限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提拔事业单位引进人才3名,2023年选拔6名优秀事业编制人员和村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2024年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核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17名。
工作上关照。建立人才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专业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各类人才申报项目27项,申报省级星创天地1家、市级星创天地8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4家,推荐评选全市“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名匠”7名、市级高层次人才30名。
生活上关怀。设立5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生活补贴和住房补助,2024年已兑现人才补贴等227万元。投入400余万元改造人才公寓和配备家具家电设施,实现高层次人才免租拎包入住。定期开展“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等评选和青年人才联谊活动,全力营造尊才、惜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聚心聚力用才
搭好人才“大舞台”
牢固树立“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理念,引领人才走向企业车间、奔向田间地头,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干在产业项目一线。在全市率先成立光电产业协会,建立1家新型研发机构,吸纳全国60家光电显示企业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平台,集聚24名宜章在外专家人才,2024年选派2名经济战线干部到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沉浸式学习,推动政策互通、人才互动、产业互融。
用在乡村振兴前沿。坚持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90支,派出驻村“第一书记”90人、工作队员170人,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整合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本地人才等142人组建成立科技专家服务团,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12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协议,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拼在旅游发展战场。将莽山创5A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一号工程”,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调度,抽调文旅、宣传、景区建设等专业人员组建专班,为创建5A级景区、筹备旅发大会和建设“天下莽山”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