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益阳市赫山区深入推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依托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充分挖掘能人资源,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广开门路全面引才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如何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赫山区在积极实践探索。
“蔡治平同志本来就是我们村的联村干部,农业技术也相当专业,对我们村的情况也非常熟悉,我希望他担任我们村的农技员”。龙光桥街道米香村党总支书记冷国胜说到。
赫山区按照“全面规划、政府推动、自愿互助、典型示范”的要求,选配企业家、规划师(美术师)、农技员到村指导工作。本地选。各乡镇依托各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的人才摸底情况,立足各村特色、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等,选取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本土在家人才,助力乡村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组织配。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区委组织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联络管理,与湖南城市学院、湖南工艺美院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引导城市优秀人才下乡。自己找。各村以“凤还巢”“引归雁”等为抓手,引导一批政治上过得硬、发展上有实力、公益上有热情,能担当、会经营、愿奉献的本土在外人才服务乡村发展,着力解决村级经济发展有想法没招法、有思路没门路等问题。目前,全区共选派123名“企、师、员”助力乡村振兴。
保障激励用心留才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而保障激励各类人才走好下乡路,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
“来之前我还以为村里对这项工作不重视,生怕连睡觉、洗漱、吃饭的地方还要自己找,没想到村里安排的妥妥帖帖,就跟自己家里一样,村民也十分的友好。”来自欧江岔镇长东湖村规划师文建红感慨的说到。
赫山区充分理解并尊重人才,在完善组织保障、压实单位职责、抓好宣传推介等方面发力,为“企、师、员”队伍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工作机制。将“企、师、员”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工作年度考核和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对接服务,职能部门把“企、师、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服务保障。建立由区委统筹、部门联动、镇村对接服务的工作格局,确保为“企、师、员”团队提供好交通食宿、参观考察、洽谈对接、政策咨询和生活保障等优质服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定期召开联解会商会,积极协调解决到村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抓好表彰激励。将“企、师、员”纳入最美系列、劳动模范、感动人物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掘“企、师、员”队伍在乡村工作的典型事迹和优秀案例,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爱护乡村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择优推荐“企、师、员”纳入“两代表一委员”、村级后备人才库等。截止目前,全区为“企、师、员”团队提供服务98人次,常态化开展座谈交流会24场,协调解决困难45个,评选表彰推荐15人次。
精准识人合理用才
乡村人才作为稀缺资源,用好人才,是有效发挥人才效应,实现人才价值的重要方式。
“自搭桥村基础条件较好,村部旁边又有配套的‘乡创农庄’餐饮,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就在村部旁边建设一个美丽屋场,和周扬故居建成一片,能够做一篇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后期还可以延伸产业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规划师罗思炜说到。
赫山区坚持以企业家思维指导乡村发展,以专业化能力指导村庄规划布局和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扎实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科学谋划制定乡村规划。结合村情实况和当地特色,在土地规划上,合理布局功能分区,保障合理用地需求,为农村发展壮大留出用地空间;在村庄建设上,积极融合“乡村美学”,在美丽屋场、美丽庭院建设中并重突出“实用+艺术”属性,提升乡村颜值风貌。如: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村庄规划获评湖南省2023年优秀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和案例一等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村一主业、一镇一特色、一业一龙头”的发展思路,帮助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经营主体,同步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在发展休闲农业、特色民宿、非遗产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中充分参考“企、师、员”意见建议,做到“科学谋划、充分论证、稳步实施”,避免“外行人做内行事”造成的资源浪费。如:欧江岔镇引进58集团、袁记云饺等知名企业代表注资打造扶农助农项目,开启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专业指导提升生产效能。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的指导服务和农资保障工作,联系农技员到田间地头“传经送宝”,结合农时农事和技术需求,实地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以壮大培育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方向,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建设意识,在选种、育种等生产过程和包装设计、产品宣发等营销策略上下功夫,科学分析市场消费者需求、喜好,提升当地农产品竞争力。如:泥江口镇南坝村因土壤重金属超标,在农技员的指导下调整种植结构,利用2300亩规模化种植艾草,实现化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