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统计”的奉献路(时代先锋)

文章来源:  时间: 2012-08-14 10:33
穿着清清爽爽,戴一副眼镜,骑一辆摩托车,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百里山川跑个不停——这就是国家统计局青海互助调查队队长刘应新给乡亲们的印象。25年来,他扎根山区,从最基层摸到一系列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默默奉献的脚步却难以用数字统计。

  统计工作,用心才能做好

  刚上班时,刘应新负责农村住户调查。当时互助调查队工作刚起步,他白天下乡调查,实地采集样本,晚上回到简陋的办公室,手工整理数据,经常加班加点。互助县面积3400多平方公里,很多调查点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多半调查点交通不便,自行车是他下乡最好的伙伴。到边远山区没法骑车,他就步行。不管刮风下雨,一天跑几十里是家常便饭。

  有一年他因病住院,做完手术休息了10天,就要回去上班。大夫要求他继续住院治疗,他说:“伤口愈合了,我回家治疗也一样啊!”第二天,刘应新就骑着摩托,出现在平大公路上,匆匆忙忙赶往调查点。那时正值平大公路翻修,一路坑坑洼洼。正常人骑摩托经过这里时,都会感觉五脏六腑要抖出来了,而他刚做完手术,就这么颠过去了。同事们劝他别这样拼命,他总笑着说:“调查工作辛苦一点,乐在其中。”

  统计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不好做,没有调查对象的配合难以完成。老乡们出于多种考虑,经常不愿对外公开一些“隐私”数据。为此,刘应新花了很多功夫。

  “哟,今天看好三吹两打一剥皮里呗(煮土豆)。”有时进农家做统计,刘应新先不谈工作,开腔一句俗语就让老乡露出笑脸,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刘应新说,我碰了很多次壁以后,才练出了这“嘴皮子”。多年跑基层,他学了很多方言俗语。别小看这一句“土话”,他因此很快就和老乡打成了一片。除了“嘴皮子”好,他更有一副热心肠。有时入户调查发现人家有困难,他过几天就买些东西专程登门看望。互助县平峰村村民郭守财说:“我们干农活的时候,他也帮着干,有时候还做做饭。”和老乡们像一家人,调查往往就能顺利开展了。

  统计工作主要和数据打交道,外人看来很枯燥,刘应新却乐此不疲,而且“钻”出了名堂。他常告诫自己,生活别太安逸,每天学一点,每天求进步。他在日常工作中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休息时也经常琢磨调查方法,思考一些问题。付出总有回报,他结合调查工作,先后发表了《互助县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增长的途径》等10余篇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统计数据,丝毫不能马虎

  统计数据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刘应新说:“辅助调查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统计调查的质量。”在选辅助调查员时,他主动与当地村社干部交心,希望帮助筛选有文化、责任心强的村干部来担任。为保证数据可靠,他根据各调查点的实际和调查员的能力实行分片包干,让每个调查人员工作有目标,检查有方向。为确保调查质量,他制定定期访户制度,要求包点人员熟悉记账户的基本情况,对漏记的项目及时补记,对疙瘩账当面核对分解。眼下,县里正开展生猪调查,刘应新一户一户跑,他说:“生猪存栏数量影响今后一段时期猪肉价格变动趋势,必须把这个数搞准,一户一户跑,一头一头数。”

  当调查队遇到麻烦事时,刘应新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承受并化解压力,带领大家做好工作。2010年同事黄得录下乡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大家很难过。没过多久,队里一位老同志遭遇丧子之痛。随后,队员张金香又遭车祸住院。接二连三的棘手事让队员们情绪低落,刘应新一面沉着处理这些事情,一面安慰大家尽早走出阴影,面对现实,齐心协力、保质保量完成各项调查。当年,他们获得青海省统计调查系统年度综合评比二等奖。

  刘应新有一副热心肠,但对工作、对自己十分“强硬”。日常工作中,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多次在职工大会上说:“钱是国家的钱,车是国家的车,这些都是为了工作。钱要花在刀刃上,车要跑在紧要处,我自己绝不多占多用。”

  25年来,年近50岁的刘应新和同事们跑遍了互助县的290多个村。他患糖尿病近10年,动过两次手术。大夫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总说:“管住嘴,多锻炼,一边吃药一边工作就是在住院。”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在山区农村统计一线,走过多少路,流过多少汗,受过多少累,很难用数字统计。他和集体获得过全国、全省统计系统的多项荣誉。但他却说:这些荣誉“统计”的是过去,未来的路更长、更艰苦。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